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人民性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党之所以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既有理论逻辑上的科学自洽,也有历史逻辑上的鲜明印证,更有现实逻辑上的深刻彰显。应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行动自觉,依靠人民走向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为人民服务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地带有人民性,它承担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会沿袭这一根本属性。所以有必要从理论逻辑出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理论联结,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党”。
正确认识人民地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的逻辑前提。“为人民服务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首先表现为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确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任何历史活动不可能脱离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而孤立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牢固确立起了人民主体地位。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的观点,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一以贯之。质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人民群众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的逻辑前提。
准确把握党群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的关键所在。党群关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从根本上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将共产党比作无产阶级先锋队,并指出它的任务“是带领群众前进”,同时“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把党群关系形象比作“鱼与水”“学生与老师”“种子与土地”等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需要指出的是,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在处理党群关系时必须谨防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命令主义”,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只是简单地将任务诉诸强迫命令,无法真正激起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思想和觉悟都在群众后面的“尾巴主义”,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在群众工作中处于滞后状态、迎合落后作风,严重挫伤了党群、干群关系。
科学厘清“为人民服务的党”与“全民党”的区别,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党”与“全民党”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为人民服务的党”具有真实的人民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而“全民党”声称其纲领反映了全体人民和全人类的利益,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政党提出“全民党”这一概念,多是出于争取更多选民以谋求实现上台执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赢得选举的实用之策。其二,“为人民服务的党”具有深刻的阶级性,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诞生的、为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解放理想而存在的。而“全民党”则试图通过否定阶级性来追求一种虚幻的普遍性,这是不合乎理论逻辑的,在现实中也是行不通的。其三,“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人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人民性以阶级性为基础,阶级性以人民性为旨归。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之能够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全民党”则割裂了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关系,放弃了政党的阶级性,也就愈发脱离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灭亡。
“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的核心密码
人民群众是铸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最坚实的根基和最深厚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正是在与人民彼此信任、彼此依靠的良性互动中,我们党才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取得了伟大成就。准确把握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宏大历史脉络,可以从历史中探寻规律性认识,更好地印证和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创造了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同人民群众建立起了紧密的血肉联系,坚持与人民群众同进退、共患难,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活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紧紧抓住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进行改革,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是因为紧紧依靠“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创造了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须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4年9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事业的热情。正如毛泽东同志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所强调的,“就国内的条件来说,我们胜利的获得,是依靠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并且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创造了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中许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包干到户”的举措,是基层群众创造性实践的产物。可以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正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事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大力支持,从而“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创造了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地体现在新时代以来党开展的全部治国理政活动中。无论是赢得脱贫攻坚战胜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领域的持续推进,抑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彰显,都在实践层面生动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以来,正是在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统一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
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依然要依靠人民群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任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问题,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纳入“最大的政治”这一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大的现实背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任务,根本原因在于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致力于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事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将人民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标准。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党员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广大党员干部愈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深度、难度和复杂性显著增加,加之党员干部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党员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其一,部分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意识有待深化。部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公仆意识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群众工作中来;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政绩观,个别地方脱离实际、不计成本,盲目举债搞建设,整大场面、铺大摊子,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其二,部分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党员干部虽然能够深刻意识到“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一根本属性,但是由于其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不足,难以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能有效解决关乎人民现实利益的问题,无法与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人民利益会受到损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只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行稳致远。其一,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创造社会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力量和智慧,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完善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巨大体量和宏大规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更为深厚、更为持久,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实践驱动力。其二,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也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享有主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够更好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行动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行动自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来。既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又要善于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真正把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反映上来,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应对危机和挑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正确道路不断向前推进,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注入不竭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的根本定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体现着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是同一个事业,党的奋斗和人民的奋斗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的根本定位,始终保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一切拥护党的路线纲领、愿意为造福人民和民族复兴而矢志奋斗的各方面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激励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是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这些着眼民生实际、推进共同富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举措贯彻好、落实好,将党的奋斗目标、伟大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取向、发展取向和价值取向。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是阅卷人”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把人民作为阅卷的“考官”,将人民是否认同、是否高兴、是否赞成、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准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要对照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最高标准,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只有以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切实把党治理好、建设强,才能建成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铸就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新的历史伟业、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新的时代辉煌。
(作者: 任友群,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张士海,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上一条: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下一条: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