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全面深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的认识,深刻领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任务和工作要求,2025年4月15日15时30分,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河南省现代文化发展中心传统文化研究院陈峰教授在综合楼12楼会议室作“跨越认知与行动的鸿沟——知行合一的实践法则”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金安主持,全体教师参加学习交流。
讲座以“知甚么”“行甚么”“什么是知行合一”以及“怎样才能合一”作为讲述的逻辑主线,层层推进,逐渐深入。陈峰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知行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在讲解 “良知” 概念时,陈峰教授旁征博引,借助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等经典语句,阐释良知是善恶是非的准则、人性中的天理。他指出“行”其并非一般行动,而是良知指导下的意识与行为,点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通过省察克制与慎独实现知行合一。他从理论根源入手,详细阐释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以及 “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等观点,点明知与行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强调行对知的验证与深化作用,指出 “行包含意念与动机、笃行、身心合一等过程” ,让教师们明晰行的丰富内涵。最后阐明 “知行合一” 就是 “致良知” 的过程,立足于 “心即理”,落实在具体道德践行,是道德理念与实践层面的统一。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逻辑清晰,陈峰教授从知行合一出发,探讨其与心即理、致良知等命题的关联,为教师们打开一扇深入了解阳明心学的大门,让大家领略到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智慧光芒与实践价值。教师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启发自己重新审视生活与行为,将努力把阳明心学的智慧融入日常,探索更具价值的人生路径。
上一条:活力赛场展风采,运动精神绽光芒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习《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年)》
【关闭】